萬達對自己負責,對行業負責,而且把危機變成創新的生機。在難忘的抗疫之戰中,萬達也在經歷一次刻骨銘心的洗禮。社會責任意識的升華將使這家企業迎來新的春天。
如果說2008年的汶川地震,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第一次大爆發,2020年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這一戰,就可以說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又一次大覺醒、大實踐,而且產生了一次質變。
為什么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產生了一次質變?何出此言?外部條件有三:
其一,汶川地震,震在一處。新冠肺炎,全國各地一級響應,企業防疫抗疫責無旁貸。
其二,汶川地震,八方支援,企業擔當社會責任主要是捐,此外也有一些企業根據自身優勢,幫助抗震救災和重建家園,但總體上,是項目型的擔責、外生型的擔責;而新冠肺炎疫情,除了要捐,由于外生因素是擴散性的,因此又演變為內生性的,即每家企業首先都要考慮員工的安全問題,繼而要考慮企業如何度過危機的問題,又是內生型的擔責。
其三,汶川地震,汶川之外的經濟活動不受影響,整個經濟價值鏈是暢順的;而新冠肺炎疫情,影響的是整個經濟活動和價值鏈。
從2003年SARS到2008年汶川地震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,從經濟角度看,發生了很多變化,如國際化、市場化、信息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的深化與發展。而從微觀企業的角度看,最大的趨勢性變化則是集中化(市場集中度提高)、龍頭化、平臺化、生態化。今天中國各行各業都出現了少數的引領性公司,它們在整個行業乃至跨行業里,成為價值鏈的中樞,上下游帶動性強,關聯方數不勝數。在某種意義上,它們就像計劃經濟年代的政府部門一樣,成為主要的資源配置者。
這樣的公司包括:更偏線上的騰訊、阿里、華為、平安、字節跳動、美團等等;更偏線下的萬達、蘇寧等等。
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,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承擔,既是普遍性的要求(如做好自身防控,力所能及地開展公益慈善),同時也是一次責任覺醒與責任創新的重要契機。
我們不無欣慰地看到,這些龍頭企業不負眾望,扮演了對內防控疫情、對外慈善捐助、穩定行業上下游、動員和優化配置社會資源等多種角色,加入到整個中國抗疫的大潮之中。
滄海橫流,方顯責任擔當。
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,萬達是一家可圈可點、表現突出的企業。和互聯網公司具有線上服務優勢不同,萬達的資產主要在線下,商業模式主要是線下的商管服務,本身就在疫情中備受沖擊。但萬達卻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判斷力,站在行業命運共同體的角度,釋放大愛,表現出豪俠之風。
央視《新聞聯播》評價萬達等抗疫企業,“體現了新時代中國企業的擔當和作為”。萬達在抗疫中的作為,媒體已經有很多報道,在此不做贅述。在全國影響最大的是減免商戶租金及物業費超過40億元,彰顯了萬達對于行業命運共同體的深刻認識和責任擔當。而最具創新的是助力6萬商戶轉型線上,為不便出門的顧客提供服務,這是線上線下互動營銷的一次新探索。
萬達對自己負責,對行業負責,而且把危機變成創新的生機。萬達意識到,只有通過創新,才能讓自己和整個生態盡可能煥發活力。能力更強了,才能擔當更多責任。
短短一個月,經歷過不少風雨的萬達贏得了廣泛好評。萬達公眾號關于減免商戶租金的文章閱讀量是10w+,文章下面有眾多評論,反映出網友對萬達的好感和信任。真心服務社會者,社會必不會忘記。
在難忘的抗疫之戰中,萬達也在經歷一次刻骨銘心的洗禮。社會責任意識的升華將使這家企業迎來新的春天。
從學術角度看,最早提出“公司社會責任”概念的,是英國學者奧利弗·謝爾登。他在1923年出版的《管理哲學》中說:“天堂不是建筑在公司的損益表上面,而是建在每個人盡責之上。”
從企業角度看,曾任福特汽車董事長兼CEO的比爾·福特說:“一個好的企業能為顧客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,而一個偉大的企業不僅能為顧客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,還竭盡全力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。”
忠于使命,責任必達。在2020年的特殊日子里,萬達交出了自己的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