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常榮幸臺灣大學邀請我演講。
萬達集團成立于1988年,是中國比較早的民營企業。萬達現有四個產業:一是不動產,包括商業中心、酒店等;二是文化產業,萬達文化產業是大文化概念,包括娛樂、旅游和體育等行業;三是金融;四是電子商務。萬達不動產規模已做到全球行業第一;萬達是世界最大的五星級酒店業主;萬達占據全球電影票房收入的10%,是世界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;萬達文化集團在中國遙遙領先,是中國最大的文化企業。截至2014年,萬達集團總資產5341億人民幣,收入2425億人民幣,各項指標在中國民營企業名列前茅。盡管企業規模大,但萬達已連續9年保持每年環比30%以上的增長。我給萬達提出一個“2211計劃”:2020年,萬達要做到總資產2000億美元,市值2000億美元,收入1000億美元,凈利潤100億美元。
萬達發展近30年,有很多管理經驗和體會可以分享。但今天在座的是臺灣大學生,你們讀完書后面臨創業,所以我就講講我創業初期的故事和體會。
一、勇敢辭官經商
我15歲當兵,那個年代大陸有個“上山下鄉”運動,如果不當兵,只能當農民,比較起來當兵可能好些,我就選擇了當兵。我從軍17年,做到團職干部,然后轉業到地方政府,當了兩年區政府辦公室主任,職務相當于縣級。我的前兩段人生都還算成功:從軍做到團級職務時,我不到30歲,是幾十萬人的部隊中最年輕的干部之一。之所以選擇轉業,因為當時鄧小平同志提出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”,中國進行了一次規??涨暗?span id="d15zvxltxjf" class="fs">“
百萬大裁軍”,我覺得今后國家方向是搞經濟建設,所以回到地方,很快就做到區政府辦公室主任。1988年我毅然辭官經商,主要有兩個原因。一是受當時經商熱潮的影響。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,中國大陸出現一股經商熱潮,很多人辭去原職“下海”。國家也出臺了優厚的鼓勵經商政策,比如說官員經商最長可停薪留職5年,也就是說干5年不成功,回來還可以官復原職。現在看來不可思議,但當時中國大陸經濟欠發達,為了鼓勵更多人經商,創造商品社會,國家出臺很多激勵政策。這種情況下,有些人膽子大,就跨出經商這一步。比如聯想控股的董事長柳傳志先生當時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,下海了;我是機關正處干部,下海了;馬云先生當時是大學講師,也下海了。如果沒有這股熱潮,今天中國不會有這一批優秀企業家。
二是為了改善個人生活。我下海經商是為了生活過得更好些,那個年代中國有句口號叫“爭當萬元戶”,有一萬塊錢就算富裕。我就想,別人都能當萬元戶,憑我的能力應該不止萬元戶,我給自己初步定了個目標是億元戶。
二、創業初期的艱難
1988年我下海經商,面臨的第一個難關就是公司注冊。選擇什么行業?當時中國大陸還沒有商品房概念,城市里的房子都是分配,只深圳、廣州剛有點苗頭。我看準中國房地產會走向市場化,決定注冊成立房地產公司。當時注冊房地產公司最少要100萬人民幣,那時哪有這么多錢。我向一家國有公司提出借100萬,對方說借可以,但要有擔保單位,借款利率每年25%,5年還清。我找到區政府的財政部門做擔保,這個部門也夠狠,擔保條件是先拿走50萬,給我只剩下50萬。要是一般人,這種情況下肯定就不干了,但我想,起碼拿到營業執照了,還有50萬,可以想辦法做點生意。
當時創業條件不像現在。去年萬達推出一個“支持大學生創業計劃”,每年支持100個大學生,給每人借款不超過50萬元,沒有利息,但要求三年還本。還給他們提供萬達廣場商鋪做創業基地,配兩個指導老師。如果當年我也有這樣的支持,也許萬達現在不是5000億,而是過萬億了。
第二個難關是拿不到項目。萬達創業時大陸還是計劃經濟,開發項目不是說有錢就行,還要有“計劃指標”。計劃指標由當時的國家計劃委員會下達,企業必須拿到指標才能干項目。萬達是民營企業,沒有指標,我就找到在國有公司當領導的一個老戰友,向他們公司“借”一點指標,其實是買指標,需要付費用,這樣獲得幾萬平米指標。有了指標也不是馬上能開發,還要有項目。我去找市領導、找規劃局,左一遍、右一遍,不知道跑了多少遍,誰也不愿意理。后來市領導被我找煩了,就說:“你不是想開發嗎?把市政府北側那塊地給你干。”當時大連市政府辦公樓是日本人留下的老建筑,前面有很大的綠化廣場,非常氣派。它的北側是日本占領時期中國人的居住區,都是破舊的老房子,各種設施非常差,一百多戶人共用一個水龍頭,共用一個廁所,市政府認為有礙觀瞻,一直想改造。之前找過市里三家國有房地產公司,誰也不愿干,看到我來找,就把這塊地讓我們開發。我們進去調查后發現,這個項目拆遷改造的成本要1200塊錢一平米,而當時大連市最好的房子只能賣1100塊錢一平米,怎么算都是虧本,公司很多同事反對干這個項目。當時我們的名字還不叫萬達,叫“西崗開發公司”,我就說了一句名言:“開發開發,只有開才能發,開都不敢開怎么能發呢?”大家都說賠錢,那房子賣1500塊一平米不就賺錢了嗎?咱們就研究怎么賺錢的辦法。我們開動腦筋,推出幾條創新:
第一,當時房子沒有明廳,過道進去就是幾間臥室,我們每套房做一個明廳;第二,當時房子一般沒有衛生間,縣處級以上干部住房才允許配衛生間,我們不管那一套,每戶都配衛生間;第三,當時房子都是木頭窗,透光度不好,我們全部換成鋁合金窗;第四,每戶安一扇防盜門。簡單幾點創新,房子推出后,均價賣到1580塊每平米,1000多套房子一個月一掃光。這一單讓我們賺到近1000萬元,掘到第一桶金。而且萬達成為中國第一個進行舊城改造的公司,企業找到盈利模式,在大連打開局面。
公司發展初期最缺的是錢,民營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的問題到現在都沒解決,那時貸款就更難了。1992年底我接手大連西崗區新開路項目,這個項目市政府、區政府聯手干了一半,覺得費勁,不愿意干了,硬轉給我們。接手時我信心滿滿,沒想到協議剛簽完,1993年初就遇到全國“治理整頓”,相當于現在的“宏觀調控”,房地產貸款全停。啟動項目需要一筆2000萬的貸款,我們有土地做抵押,所有手續都健全,但找了幾十家銀行,沒一家愿意貸款。由于項目是政府轉給萬達,他們覺得對不住,市政府專門開會,指定一家國有銀行貸2000萬給我們做啟動資金。這家銀行表面答應,但我去找行長,前前后后找了50多次都見不著人,每次都躲貓貓。有時候我前門進,他從后門就走了;有時候在走廊里堵著他,他說“你下周二來吧”,等下周二去,他又出差了;有時候我在他辦公室外的走廊一站就是一整天,銀行八點半上班,我就八點去,站到下班他也不出來。究竟行長來了沒來?在還是不在?我不知道,也沒人愿意告訴我信息。他要說不給貸款,可能逼著我想別的辦法;他不說不給我,我又找不著他。站在走廊那種恥辱的感覺,我覺得太卑賤了。
除了這家銀行,我還找了另外一家銀行,行長態度倒是不錯,但就是不給貸款。為了堵到他,我曾經跟一個哥們,兩人開車到他家樓下蹲了一個晚上。深秋晚上很涼,我倆就開動發動機暖和一會兒,為了省點油,過一會兒再關掉,一直等到早上也沒見人。第二天晚上我說再去,我的哥們覺得太丟臉,無論如何不去了。我獨自又去待了一個晚上,就是見不著人。其實不是找不著,是他不愿意見,因為萬達是民營企業,那時民營企業還不像今天有些地位,他覺得貸款給民營企業風險大,不敢貸給我們。
在跑了多少趟都找不到貸款的情況下,有人給我出了一個主意,發一個股票權證,期限兩年,每年承諾回報20%。我覺得這招挺好,那時管理不像現在規范,沒有規定不讓干,于是發了1.2億元的股票權證,沒想到推出后一搶而光。我們靠這些錢啟動拆遷,解決了項目難題,把萬達從瀕臨破產的邊緣拯救回來。
我接這個項目可以說追悔莫及,本來不想干,后來市、區領導請我吃飯,我一激動,覺得領導這么看得起我,得幫一把,就接了過來。沒想背了一個大包袱,把我憋得夠嗆。1993年初,我九天九夜沒睡著覺,吃安眠藥、打針都不管用,后期整個人都有點精神恍惚。第十天早上正開著會,“咣當”一下昏迷在地。公司緊急把我送到北京,找了一個比較好的醫院治療。我至今記得給我看病的神經內科主任,姓李,是個老太太,一見我面就說,“小伙子,沒事,今晚就讓你睡著。”我說,“你這么大本事?”她說,“放心吧,我們高得很。”就給我吃了些藥,可能心理作用,醫院里也安靜,我當天就睡著覺了,兩三天啥事沒有就回來了。
創業初期艱難的事還有很多,我只舉這一個例子。
三、用創新解決困難
創業初期困難這么多,怎么解決?就是靠創新。
第一個創新是舊城改造。從大連北京街小區開始,我們創造了舊城改造模式。舊城改造別人不敢干我們敢干,政府愿意把項目給我們。沒有資金,我們就想辦法在民間融資,這樣左一片右一片在大連搞開了?,F在看這些都是小兒科,但當時都是很膽大的創新行為,解決了第一階段發展的困難。
第二個創新是全國發展。90年代初期,萬達舊城改造已做得不錯,每年十幾億的銷售收入,占到大連房地產市場的三分之一,但銷售額連續兩年漲不上去,成長碰到天花板。為了做大規模,我決定走出大連到全國發展。第一站選擇廣州,為什么是廣州?因為90年代初期的廣東,對全國來講是很了不起的地方,當時有一句名言:東西南北中,發財到廣東。就是說賺錢最好去廣東,那時候會講粵語就覺得很牛。去了廣州才知道,民營企業不能跨區域辦營業執照。中國民營企業從夾縫中一步步走到現在相當不易,截至2014年,民營經濟占中國GDP的60%以上,就業人數占全國的87%;科技創新75%是民營企業貢獻?,F在什么都對民營企業開放,那時不像現在,到處都是障礙。辦不了執照,我就想了一個辦法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