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達將傳承、體驗、創新融為一體,以研學、體驗、購物的多形式,深度挖掘消費空間與文化生活的有機結合,實現了文化與商業融合的社會效益最大化,堪稱經典案例。
萬達廣場和知名博物館,兩個IP能否聯合起來做一件有意思、有意義的大事?
5月至9月,萬達廣場聯動敦煌博物館、河南博物院、首都博物館、四川省博物院等全國著名博物館,開展一系列的“探見博物館之旅”,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,恐怕在于找到了解鎖博物館的新方式。
文化對于商業中心是一個抽象概念,而博物館以自身包羅萬象的內容使之具象化,精選的展品有著天然的傳播和社交紅利,同時集合展覽、教育、娛樂多種功能,豐富的游逛性與商業中心所追求的“體驗感”不謀而合。顧客在休閑逛街時感受文物魅力,在感受文物魅力時體會商業氣質,堪稱完美的體驗。
也許有人認為,商業與文物是涇渭分明不搭界的,而萬達的這番操作,實現了文化遺產的展示、交流、傳播,足以看出文物與商業完全可以實現兼容,1+1是大于2的。
萬達與博物館的深度合作,有望催生一個新的IP,即升級版的文物進廣場。有了這個成功經驗,萬達完全可以把這項活動固定下來,形成廣場標配。而透視萬達的這項活動,可給人很多啟示。
其一,商業聯手文物,可相得益彰。如何做到相得益彰?關鍵在創新,以及找到節點。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,今年的主題是“博物館的未來:恢復與重塑”。萬達選擇這個節點,與國內知名博物館、數千家國貨品牌夢幻聯動,顯然不是無意為之。
“以古人之規矩,開自己之生面”,清代畫家沈宗騫的這句名言,為人熟知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既要傳承也要弘揚,要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。以讓文物“活”起來為例,最重要的還是要積極打造文化產品,實現“文”的“物化”和“物”的“文化”,讓文化遺產自己“會說話”。道理是這樣,但知易行難。
其實,說難也不難。只要強化用戶思維,真正站在用戶的立場上思量用戶的需求,找到一種為用戶所接納并認同的商業模式,便能大功告成。當前,人們對文化的擁抱空前熱烈,而遍布全國200多城的萬達廣場擁有巨大的線下流量,是讓文物活化、文明傳承的絕佳地。
其二,創建商業模式只是第一步,持續創新才是關鍵。萬達廣場與各地博物館的跨界營銷合作,目前看已很成功。成功在哪里?不是停留在一個概念,更不是簡單推出那些看似熱鬧卻缺乏內涵的商業活動,而是真正讓活動有亮點,讓文化看得見,讓文物煥發出新風采,特別是增加了用戶的參與感。
以“探見博物館之旅”首站來到蘭州城關萬達廣場為例。當消費者看見敦煌流失海外的復刻文物、觀賞絕美敦煌畫作、欣賞《印象·魅影敦煌》飛天鼓韻特色演出,內心一定頗受觸動;聽文物修復師講解壁畫知識,勢必更有獲得感;而切身體驗傳統文化工藝制作流程,見證藝術品在自己手中的誕生,這種獨特體驗不是簡單打卡就能獲得的。有了這種神奇的探見之旅,對文物的熱愛就會更加強烈,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早在2016年,原文化部等部門就印發《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》;不久前,文旅部等部門聯合印發《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》。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。文博這壇老酒,在新技術、新載體、新媒體的充足“加持”下,才能散發出更醉人的醇香。
其三,后疫情時期,實體商業線下創新大有必要。受新冠肺炎疫情裹挾,實體商業一度陷入困境。對于實體商業來說,主動作為,覓得商機,才能化危為機,實現育先機、開新局。
萬達推出“萬達新國貨一起國潮”,人氣高漲,效果喜人,值得剖析。萬達將傳承、體驗、創新融為一體,以研學、體驗、購物的多形式,深度挖掘消費空間與文化生活的有機結合,正是一場圍繞商業展開的中國文化守望,實現了文化與商業融合的社會效益最大化。這一做法,堪稱實體商業營銷創新的經典案例。
“走進萬達廣場,不僅有吃喝玩樂體驗,更有文化上的熏陶、精神的愉悅。”今年萬達廣場與知名博物館的聯袂“演出”精彩圓滿。期待這種合作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,幫助實體商業走出困境。